老片重映,从制作和产出的角度看,经济效益相当可观。除了一部分老片通过重制等技术手段进行试听层面的升级处理之外,几乎不需要额外投入太多制作成本,依靠较少的资金,就能吸引观众,甚至可以斩获票房奇迹。1994年上映的《东邪西毒》在2009年修复后重映,收获了2580万元票房,远高于首次上映时的900万港元票房,排除物价波动因素,仍可见其商业上的成功。《阿凡达》时隔十一年后的重映,仍然收获3.7亿元票房,助推其从《复联4》手中重夺全球票冠宝座。但事实上,重映并不是每次都能延续首次上映时的票房辉煌。甚至从比例上看,票房遇冷的更在多数。《指环王》三部曲停留在千万级票房的水平上,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情书》《美丽人生》等,票房也是勉强突破5000万元。因此,“圈钱”的质疑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未必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只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解读老片重映现象,实际上忽视了更多内容。
相较于某部电影的票房成败,老片重映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承担一定的功能性作用。能够重映的老片,一定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被列入影史经典行列的作品,具有穿透时光的艺术品质,能让一代又一代人欣赏动容。高品质的老片,对于当下的电影市场是一种重要补充,能够丰富电影市场,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电影档期之间,依然能持续吸引观影客流。
从观众的角度看,愿意为老片重映买单,其消费目的或许更加纯粹。一般来说,观众此前已经通过其他渠道对老片进行过初次消费甚至多次重复消费,剧情熟稔于心。吸引观众为此走进影院的,不是剧情的新鲜感,是他们对影片内容和对线下观影行为的由衷热爱。线上的小屏幕,始终无法替代“体验至上”的线下观影,也无法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因此,老片重映关键在于让观众回归线下观影行为本身的意义,用一种仪式般的行为纪念过往曾打动过自己的文化产品,时刻提醒电影带给自己的美好。
来源:光明网